古人勤奋苦读的事例有:
1、囊萤映雪
晋代的车胤和孙康为了学习,夜晚点不起灯,车胤夏日里就捉萤火虫装在绢袋中照明,而孙康则在冬夜下大雪时,映着雪光读书。
2、悬梁刺股
汉代孙敬读书非常勤奋,他拿一根绳子系在头顶上,绳子另一端挂在屋梁上,让自己始终保持清醒。最终成为当世大学者。战国时苏秦出身寒微,但他读书非常勤奋,如果昏昏欲睡,就自己拿一把锥子来刺击大腿,最后苏秦终于学成满腹经纶,挂六国相印。
3、凿壁偷光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当地一个大户人家有许多藏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不要报酬。主人很惊奇,问他为什么,他说:我想得到主人的书,全部读完它。主人很受感动,就用书作报酬资助他。后来,匡衡成了一个知识渊博的学者。
4、焚膏继晷
韩愈是唐代著名文人,通六经百家之学,崇尚儒术,以提倡古文为职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年少时便中进士第,但因个性不适官场,一辈子在仕途中浮沉不定,颇有失志之感,《进学解》这篇作品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成。
5、孙康映雪
孙康年轻的时候家中贫穷,但是非常喜欢读书。有一天晚上下雪了,酷爱读书的孙康当时就想:既然这么亮,能不能看书呢?他回屋取出书来一试,果然能看得清。于是,孙康顾不上屋外的寒冷,天天晚上坚持在雪地里看书,后来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大学问家。
6、以荻画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太夫人用芦苇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致力读书。
7、负薪挂角
汉朝时候的朱买臣,小时候家里很穷。为了维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没有时间读书。但是他好学不倦,常常背着柴一边走,一边看书。每天出去都要带几本书挂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时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读书。
8、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大将吕蒙,因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在吴主孙权的再三劝说下,他学习汉武帝,无论什么时间,手中总拿着书,有空就读,并坚持不懈。他终于成为文武双全的大将军。人们用“手不释卷”来形容勤奋读书。
9、圆木警枕
司马光从小到老,一直坚持不懈地学习,他住的地方,卧具很简单。圆木枕头放到硬梆梆的木板床上,极容易滚动。只要稍微动一下,它就滚走了。头跌在木板床上,“咚”的一声,他惊醒了就会立刻爬起来读书。司马光给这个圆木枕头起了个名字叫:“警枕”。
10、洛阳纸贵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非常顽皮、不爱读书。一天,父亲与朋友们谈到左思时,流露出失望的神色。小左思看到后非常难过,便暗下决心,刻苦学习。年复一年,左思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他用十年时间潜心研究、精心撰写的文学巨著《三都赋》受到惊人的好评。人们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纸价大幅度上涨。
在农业生产方面,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众多优秀的农业生产技术,如灌溉、深耕、旋耕等,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也为后来人类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他们还善于观察天象和气候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种植调整,掌握了大量有关肥料使用、除草除虫等方面的知识,使得农作物能够健康成长。
在科技发明方面,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更是璀璨夺目。他们发明了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等,这些发明为人类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火药的发明改变了战争的方式,同时也促进了火药在农业、医学等领域的应用;指南针的发明使得航海和探险更加准确和安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则推动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得书籍的传播和生产速度大大提高。
此外,古代劳动人民还在建筑、军事等领域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他们建造了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布达拉宫等世界建筑奇迹,同时也发明了木牛流马等神奇的运输工具。在军事领域,古代的劳动人民创造了八牛弩等射远武器,以及架火战车等军事黑科技。
在艺术创作方面,古代劳动人民也展现了卓越的才华。他们的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在世界上享有盛誉,通过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线条和色彩,以及优美的旋律和舞姿,表达出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最后,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成就还体现在他们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精神上。他们辛勤劳作,诚实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遗产和精神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古代勺子作为容量单位时,通常指的是**“合”**。
在古代中国的度量衡体系中,勺子主要是作为一种容量单位使用的,特别是在液体的计量中。以下是一些与古代勺子相关的容量单位:
1. **合**:古代的“合”是一个容量单位,十勺等于一合,而十合等于一升。一合的容量大约相当于现在的一百毫升。
2. **升**:升是比合更大的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在古代,升是常用的容量单位,用于计量粮食、液体等。
3. **斗**:斗是更大的容量单位,十升为一斗。斗在古代常用于计量大量粮食或液体的容量。
4. **石**:石是古代容量单位中较大的单位,通常一百升为一石。石主要用于计量谷物等大宗物资的容量。
5. **斛**:斛也是古代的一个容量单位,与石相似,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斛的具体含义可能有所不同。
综上所述,古代的勺子作为容量单位,主要是指合,而合则是一个较为基础的容量单位,用于计量液体等物质的体积。随着历史的演变,这些单位在实际应用中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它们在古代经济活动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