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正文中标注来源和出处,还要在论文后面列出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的文后参考文献一般按著者姓氏笔画或姓氏首字母的顺序排列。同时,如果参考文献涉及多文种(如中文、英文、日文等),则应根据文种分类列出。文后参考文献的内容和格式也有基本的规范和要求,其著录内容与格式如下:
1.主要责任者
主要责任者是指对文献的知识内容负主要责任的个人或团体。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责任者超过3人时,只著录前3个责任者,其后加”等”,英文加“.et al”。当作者不明时,此项可省略。如:
[1]杜光海,学术论文写作ABC[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5-16.
2. 文献名及版本
文献名包括书名、论文题名、专利题名、析出题名等。文献名不加书名号“《》”。
3.文献类型与载体类型标识
根据国家标准GB 3469—1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英文大写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专著[M],会议录[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档案[A],电子公告[EB],其他未说明的文献[Z]。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一般采用以下标识:磁带[MT],磁盘[DK ],光盘[CD],联机网络[OL]。电子文献类型与载体类型标识基本格式为[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例如:[EB/OL]_网上电子公告。
4.出版项
出版项包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或其他文献出处等信息。出版地指出版者的城市名。出版社必须全称。对于报纸和专利文献,要著录出版日期,其形式为YYYY-MM-DD。对于电子文献需要标明其可获得地址。
5.参考文献起止页码
参考文献的最末一项一般为“页码”,指引文所在的位置编码。如果正文中已经标注页码,文后参考文献页码通常可以省略。在文后标注页码时,如为起止页,则在2个数字之间用“-”号。若论文中多次引用同一文献的多处内容,则应依次著录相应的引文所在页码或起止页码,各次之间用“,”相隔。
按照引用顺序排列和按照作者字母顺序排列。
按照引用顺序排列是指所有参考文献按照在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排列。一般来说,这种排列方式适合于科技论文和学术论文等需要注重实证和数据支持的文章类型。
按照作者字母顺序排列是指所有参考文献按照第一作者的姓氏字母顺序排列,如果第一作者的姓氏相同,再按照第二作者的姓氏字母顺序排列,以此类推。这种排列方式适合于文艺性较强的文章类型,比如人文社科类论文。
具体排列方式还应考虑不同学科领域和期刊、出版社的要求,应该仔细查阅相应的论文模板或出版指南的相关规定。
复制过来的文献中有多余的空格可以使用文本编辑软件进行调整。首先,选中需要调整的文字,然后在编辑菜单中选择“查找和替换”选项。
在查找框中输入一个空格字符,并在替换框中输入一个空格字符或删除它,然后点击“全部替换”按钮即可将多余的空格替换或删除。此外,也可以通过调整字体、行距等方式调整文本格式,使其更加美观和易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