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最初是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的。唢呐这个名称,是古代波斯语Surnā的音译。据历史记载,唢呐大约于公元三世纪在中国出现,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第38窟中的伎乐壁画已有吹奏唢呐的形象。
在700多年前的金、元时代,唢呐传到了我国中原地区。到了明代,古籍中开始有唢呐的记载,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唢呐已在我国普遍应用。因此,可以说唢呐是从波斯、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的外来乐器。
唢呐是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分为大、中、小唢呐。大的唢呐音量较大,音域宽广,适合演奏气势磅礴的曲目,如《高山流水》等;而小的唢呐则更为灵活多变,适合演奏技巧性较强的曲目,如《踏歌》等。因此,好吹的标准并不是大小,而是要看具体演奏的曲目和风格需求。唢呐演奏家应根据曲目特点和演出需要选择大小不同的唢呐,才能发挥出最好的效果。